10月22日,番茄文化客厅第二期:《从人和故事出发——推理文学的生命力》主题座谈会在北京举办。作家止庵、陆烨华、番茄小说悬疑作品《十日终焉》作者“杀虫队队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青年学者王雨童、北京语言大学讲师苏展等五位嘉宾在座谈会上结合自身经验,探讨了在网络文学背景之下,推理文学近些年来的发展与未来趋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止庵认为,推理小说的魅力在于它的悬念:“读者进入这个故事时,主角、作者、读者是处于同等位置上的,彼此之间进行着智力竞争,让阅读的过程如同一场智力竞赛或者智力游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对此,苏展认为,推理小说继承了启蒙时代以来科学、理性的精神,它与文学的生产和类型化这个问题高度绑定。
“在如今这个时代,推理小说的创作者用纯熟的技巧,创作一个个逻辑谜团。”苏展表示,“但其实,他们更深承载的是对社会、人性等价值观尺度的思考,而在这种理性精神被引入的过程中,它在这个网络时代,开始生发出更广阔的生命力和本土性特征。”
陆烨华表示:“从以前的电视、杂志,后来可能变成网络论坛,推理文学也随着时代发展完成了媒介迭代。而其形态也从最初的短篇慢慢变成长篇。今天,市面上的推理作品越来越多,其实我们应该感谢行业里每一个付出的人。读者、作者、译者、推理普及者,这群人合在一起,将推理文学在中国向前推进了许多,并且形成了自己新的风格。”
“近五年内,有一种融合了推理、悬疑、惊悚,尤其是所谓烧脑智斗的跨媒介文化类型在大众文化里开始占据更高的份额。”王雨童表示,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广,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代表作品和现在年轻人流行的娱乐项目拥有共性,就是在紧张的环境里进行逻辑推演,寻找生存机会。
“杀虫队队员”认为,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创作推理文学的过程就是与读者博弈的一个过程:“作为推理小说作者,我肯定是希望剧情不被读者猜到,所以我设计的时候,必须让每个反转、每个悬疑、每个推理都非常巧妙。这种博弈的过程,我觉得不仅读者着迷,作者也很着迷。写作的时候,跟他们有一个看不见的互动。”
【责任编辑:周靖杰】 阅读下一篇:推荐阅读:
光明说经济丨8月份工业生产稳中有升 我国经济持续展现韧性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