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加坡9月17日电(记者舒畅)新加坡心理卫生学院17日公布的一项新研究结果显示,自杀者在自杀前一周往往会出现明显警示信号,但这些信号常被周围人忽视,如果人们能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并识别相关信号,有助于挽回生命。
新加坡心理卫生学院当日发布公报说,该院研究团队在2021年5月至2024年2月间与73名自杀者的近亲和照护者进行了面对面访谈,并收集自杀者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信息,形成案例组。同时,研究团队选取了73名普通人作为对照组,并在年龄、性别和族裔上与案例组一一匹配。两组均包含49名男性和24名女性。案例组年龄范围为11至76岁,对照组为10至76岁。
对比显示,案例组在死亡前一周平均出现4.2个急性警示信号,而对照组仅为0.8个。这些信号包括物质滥用、目标感缺失、焦虑、感觉受困、绝望和社交退缩等。此外,案例组中有11.9%的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过“异于平常的内容”,而对照组仅为1.4%。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研究还发现,案例组中有过自杀未遂史的比例为40.3%,其中超过四分之一在死亡前一年内有过自杀尝试,这两项比例也均远高于对照组的4.1%和1.4%。
分析显示,自杀者的近亲和照护者往往无法充分识别警示信号,而且不清楚如何采取应对方法及安全措施。因此,应通过公共教育提高公众对自杀及其警示信号的认知。研究人员提示,当亲人出现退缩、绝望、异常焦虑或有负担感时,应主动关心,提供情感支持,并引导其寻求专业帮助。
【纠错】 【责任编辑:王佳宁】-
新华全媒头条丨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甘肃实践
- 专访丨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东盟国家提供发展机遇
- 新华全媒+丨东北抗联精神历久弥新凝聚力量
- 新华视点丨“瘦身经济”暗藏隐患 减肥市场乱象调查
- 中东战地手记|也门:战火下的失学潮与希望之光
- 新华每日电讯丨在宁波感受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烟火气”
- 经济参考报丨技术不断突破 量子计算加快商业化落地
-
“星青年”解锁新身份
-
山河印记丨中国版“敦刻尔克”
推荐阅读:
高德发布2024年“温暖回家路”服务计划 科技驱动打造春运数字化标配
《中国商业医疗险发展蓝皮书》:一半保民会为家人投保,年轻保民满意度超70%
快手发起“e路护苗绿色成长”主题活动 大咖沙龙共话未成年人保护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