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13日电 一项新研究发现,鱼类悬停在水中时并不像看起来那般轻松,而是要消耗不少能量。这一发现为设计灵活的水下机器人提供了新思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的论文介绍,科学界长期以来认为鱼类悬停在水中是一种类似休息的状态,但他们通过实验发现,鱼类在悬停时消耗的能量几乎是静止休息(即鱼类靠着水底支撑重量)时的2倍,这是因为它们需要不断划动鱼鳍以维持身体稳定。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研究人员对13种带鱼鳔的鱼进行了实验。他们将每条鱼放入一个专门设计的水箱中,记录它们在主动悬停和静止休息时的氧气消耗情况。在鱼悬停时,研究人员用高速摄像机拍摄它们,以捕捉每条鱼鳍的运动方式及划动频率。
研究人员还对每条鱼的形态进行了测量,特别是鱼的重心与浮心(与鱼鳔的位置和形状有关)间的距离,以量化鱼类的稳定性水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结果发现,尽管鱼鳔产生的浮力能让鱼类几乎处于“失重”状态,但重心与浮心不重合会导致鱼类身体倾斜或翻滚,这迫使它们必须持续划动鳍来维持姿态。重心与浮心距离越大的鱼种,在悬停时消耗的能量也越多,这表明对抗不稳定性是悬停耗能的一个关键因素。
此外,鱼类的体形和胸鳍位置也会影响其悬停效率。细长的鱼类悬停效率较低,反之则悬停效率更高。胸鳍位置更靠后的鱼在悬停时一般耗能更少,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与杠杆效应更好有关。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发现可用于设计水下机器人和其他设备。以往水下机器人的设计倾向于追求高度稳定的紧凑形状,但就像鱼类一样,更稳定的形状往往意味着更差的机动性。如果想让水下机器人能在狭小空间中灵活穿梭,可以设计成“不稳定”的构型,由系统不断调节。
【纠错】 【责任编辑:成岚】-
新华全媒头条丨“西夏陵”成功申遗综述
- 权威访谈丨国家文物局局长谈“西夏陵”成功申遗
- 新华全媒+丨看湖南宁乡54.6万亩早稻丰收图景
- 两岸关系丨台北故宫博物院暑期特展揭示古代围棋文化魅力
- 新华每日电讯丨一把“新钥匙”转进“新生活”
- 香港故事丨黄大仙信俗:从香火氤氲到非遗新韵
- 文明对话丨深海考古,打开中意跨海相知的“时光宝盒”
-
地质灾害的“侦察兵”
-
手工地毯铺就阿中经贸“路”
推荐阅读:
蚂蚁保安心赔数字化便民新功能,入选乌镇峰会首批数字长三角典型应用场景
快手发起“e路护苗绿色成长”主题活动 大咖沙龙共话未成年人保护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