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 记者手记:让科学之光在争鸣中更加璀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华社记者胡喆、彭韵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开放、交融、求真、创新”,走进位于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园区理论物理研究所北楼的报告厅,墙上八个大字分外醒目。
6月24日,一场充满思考的对话,在这座创建于1978年的学术殿堂上演。承继于彭桓武、周光召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血脉,如今在年轻科研人对理论物理的追问中焕发新活力。
“您认为我们是在四维时空,还是十九维时空?”在当日举办的彭桓武前沿科学论坛“标准模型的广义理论——引力子和暗引力子及对暗宇宙的揭示”专题讲座中,当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岳良刚开讲不到20分钟,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就打破了报告厅的宁静。
这一幕,让人们想起40多年前理论物理所初创时那些著名的“午间讨论会”——过去,理论物理所创所所长、“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彭桓武院士常常端着饭盒参与大家探讨问题,公式写满黑板,连饭菜凉了都浑然不觉。
2003年3月,前沿科学论坛首次开讲,第一讲由理论物理所老所长、“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周光召院士主讲。之后,为纪念彭桓武院士,论坛命名为“彭桓武前沿科学论坛”。
22年来,这个承载着“两弹一星”精神的学术交流平台,已举办超过300场活动,科学的种子在此生根、发芽,不同声音和思想在这里激荡,争鸣之声从未间断,启迪着人们对理论物理的思索。
“这个理论有几个可调参数?”“还有哪些新参数?”提问纷至沓来,吴岳良院士耐心作答,他对同学们说:“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是唯一的,但需要不断讨论、不断争论才能越辩越明,最终发现它。”
充满科学精神的话语,让人们想起周光召院士处理学术争议的著名原则——“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学术争鸣是科学探索的必由之路。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爱因斯坦和玻尔就量子力学进行的多年争论,对现代物理学和科学哲学产生深远影响。
“在学术上保持自由开放的态度,鼓励大家交流探讨,这是我们一以贯之的传统。”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周善贵说。
在理论物理所,许多关于科学问题的争论,往往能持续好几个星期甚至更久。而今,这种传统仍在延续。当吴岳良院士谈及彭桓武院士敢于将“挑错者”调入研究所的往事,在场者无不会心一笑——这正是理论物理所“百舸争流”学术氛围最真实的写照。
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系大四本科生蔡坤雨专程赶来,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彭桓武前沿科学论坛。此刻,她或许还不清楚,中国理论物理学界的许多重要发现,就是从这间屋子里碰撞出的火花闪烁成科学天空的璀璨星辰。
提问、思考,探索、激辩……两小时的讲座干货满满,却挡不住大家的意犹未尽。结束时,吴岳良院士被大家围住,讨论似乎没有要停下的意思。
“今天的问题还不够尖锐。”离开前,吴岳良院士对大家打趣地说,满是科学追问永无止境的意味。
“理论物理的要义,在于永葆对未知的好奇。”正如历代中国理论物理人追求的那样,他们又奔向了新的远方。
【纠错】 【责任编辑:张樵苏】-
新华全媒头条丨走进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
- 新华视点丨社会救助法草案有哪些看点?
- 新华全媒+丨毕业旅行中,这位俄罗斯姑娘勇救落水老人
- 科学与健康丨从“心”启航!关爱超3亿人的“银龄健康”
- 新华每日电讯丨浙江绍兴大力推进名人文化资源立法工作
- 热点问答丨伊朗核设施,到底怎样了
- 列国鉴丨英国第二条高铁为何“孕育”16年仍“难产”
-
年画馆:“古老艺术”对话世界
-
这座小城织就百亿汉服产业
推荐阅读:
高通推出全新骁龙座舱至尊版平台和Snapdragon Ride至尊版平台
大兴人在乌兰察布丨杨淑宏:以针灸之力 助力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