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弘扬科学家精神 践行红色科普使命”红信讲习团的成员走进杭州市前进街道,为小学生们宣讲科学家精神。主办方供图
“AI能够取代科学家吗?”不久前,北京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尹西明在课上抛出这个问题,引发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有人认为AI的高效和精准能够助力科研,有的则坚信科学家的创新和执着是无法替代的。眼见学生们争论不休,尹西明向大家讲述了“北斗天团”通过“小步快跑”刷新中国速度的科技故事。
面对台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航天工程、管理学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尹西明告诉他们,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辉煌成就背后,是一代代中国科学家心怀使命、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这便是科学家的“不可替代性”。
过去谈到“两弹一星”时,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王琪总觉得那是历史课本里的文字。去年夏天,在学校组织的“浙里红色科学家精神”探寻活动中,她来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钱学森故居,那里陈列着大量历史文献。在一面墙上,王琪看到了钱学森曾说过的一句话——“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那一刻,她突然明白了何为“国之脊梁”。
从实验室里的执着探索,到祖国山河大地上的实践应用,科学家精神愈发具象。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教授邱雷看来,从“专业学习”向“科技报国”升华,本质是让学生跳出“试卷”,实现从“解题”到“解国家需求之题”的思维跃迁。“这中间有‘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也有技术突破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奋斗故事,但不管是哪种‘震撼’,都将伴随学生的整个学习和科研阶段,甚至持续更久。”
“大思政课”让科学家精神具象化
钱学森的“五年归国路”体现了“科学报国”的红色信仰;竺可桢抗战期间坚持办学、坚持科研,展现了“求是精神”与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在民族危亡之际,严济慈毅然决定回国,并表示“我虽是一介书生,不能到前方出力,但是我要立即回到我的祖国,和千千万万中国的读书人一起,为神圣的抗战奉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谈起这些科学家的故事,王琪如数家珍。“浙里红色科学家精神”探寻活动曾先后走进钱学森、竺可桢、苏步青、严济慈、谈家桢、屠呦呦等6位浙籍著名科学家的故(旧)居、纪念馆。如今,这些故事被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信讲习团”的32名宣讲员带到了当地10余所中小学,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科技强国”的种子。王琪便是其中一员。
曾有一名小学生问王琪,如何才能成为像谈家桢那样的科学家?她便以谈家桢发现瓢虫色斑遗传规律为例,首先启发小学生思考——“如果你只有一只瓢虫,怎么研究它的斑点?”接着,她讲述了抗战时期,谈家桢用煤油灯照明并坚持实验的细节,并回归到“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一主题。
作为“浙里红色科学家精神”探寻活动的负责人,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丽静认为,科学家精神与红色文化本质相通,蕴含着家国情感、价值引领、理想信念、人格塑造等思政元素,展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有些学生说,总感觉科学家的故事遥不可及。那么,科学家精神如何才能有效融入思政教育?邱雷常向学生讲述国产大飞机C919攻坚克难的细节:一周要工作6天,每天11个小时以上,周而复始地进行迭代验证优化。“科研攻关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需要几十年耐力的马拉松。”他在教学中发现,当年轻人被“内卷”“躺平”“佛系”等社会情绪困扰时,极易陷入迷茫与浮躁情绪,而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数十年积淀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精神,往往能够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激励力量。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廉伟的课堂上,他尝试将科技热点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引导学生从国家、社会和民族复兴的角度看待科技问题。廉伟发现,近些年,不少高校将大思政课搬到了博物馆、科技馆等场馆开展,并打造了多部原创校园精品话剧,由大学生倾情演绎,还原科学家们的故事。
比如,北京理工大学的《大道更光》展现了我国炸药理论及应用技术专家徐更光院士不惧苦难艰辛、勇攀科学高峰的故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旋翼人生》演绎了我国直升机泰斗王适存航空报国的一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永不消逝的电波》讲述了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奉献青春的故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创话剧《旋翼人生——中国直升机泰斗王适存》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主办方供图
高丽静则注重采取“见人、见事、见物、见精神”策略,让科学家精神更加具象化、可感知。她举例说,在屠呦呦故居,陈列着屠呦呦研发青蒿素时的手写实验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的涂改痕迹和标注,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190次失败仍不放弃”的科研韧劲;在苏步青励志教育馆,复原了苏步青少年时用树枝在地上演算的场景,学生可以亲手尝试用“树枝笔”写字,感受“逆境成才”的震撼。
“这些思政课形式不只是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是让年轻人与科学家的精神世界产生共鸣。”廉伟说,当学生沉浸式置身于历史的长镜头下,他们会不自觉地追问:如果是我,能否在戈壁隐姓埋名二十载?面对技术封锁,敢不敢做实现“从0到1”的攻坚者?这种代入式思考,便让科学家精神变为了可“触碰”的生命体验。
科技成为打开民族自豪感的“情感开关”
上个月,尹西明收到了一封“意外来信”。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大四学生周思琦在信中告诉他,自己顺利被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伦理专业录取。前些年,尹西明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技术创新与创业管理、创新与变革管理两门选修课,如今已成为学校的“爆款”课,吸引了不少旁听生。这两门课聚焦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时代的科技创新与变革,课程案例涉及航空航天、低空经济、云计算、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前沿科技,重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科技创新能力和跨界领导力。周思琦的专业“跨界”选择,正是受到了这些课程的启发。
4月2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党支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等40余人在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开展以“踔厉奋发新时代,实践铸就强国梦”为主题的“沉浸式”大思政课。主办方供图
“传统课堂常把技术与管理、人文相割裂,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应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科技素养应成为大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尹西明发现,在时代转型的浪潮中,不少学生面临着成长和职业转型的焦虑和困惑,比如职业定位模糊、重技术轻人文等问题。于是他尝试将复杂的科技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能够听得懂、感兴趣、敢探索。比如,中国新能源汽车如何走向国际、无人机技术为何能实现弯道超车、自主研发芯片有何意义。这些问题,都能在这门课中找到答案。
这种跨学科碰撞,正在全国多所高校发生。邱雷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飞行器结构健康监测,他曾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具有“航空”“航天”“民航”三航特色的“大思政课”。比如,面向该校全体本科生开设的“强国逐梦·大师引航”系列前沿课程,由院士、杰青、名师、行业总师等国家级人才领衔授课,通过“大师-大课”的形式,先后邀请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等分享成长成才、艰苦奋斗历程。去年暑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千余名本硕博学生深入全国军工重点单位、秦岭山水乡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了解行业发展脉络,明确行业需求与自身能力匹配度。
尹西明觉得,这类课程是学生成长生涯中重要的“科学启蒙”,既能为理工科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跨界创新方法论,也能帮助文科学生更好地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看到不同专业的年轻人愿意关注并投身科技领域,邱雷同样倍感欣喜。他觉得,这展现了民族自信的崛起,也是当代青年寻找“意义坐标”的共鸣。“天宫空间站、探月工程等科技成就,能让年轻人直观感受到国家科技实力与个人尊严的紧密关联,这些科技成果不再只是专业领域的‘高冷符号’,而是激发民族自豪感的‘情感开关’。”
从“坐冷板凳”到“闯热战场”
尹西明发现,参与过“科技+思政”类课程的学生,往往会更愿意主动将职业规划与国家亟须攻坚的“卡脖子”技术清单相结合,具有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科技教育不是灌输标准答案,而是要关注如何‘点燃’的问题。”尹西明认为,做好科技教育需要结合时代特征,科学家精神不仅要传承,更要发展,赋予其更多时代内涵。
“AI时代,技术的颠覆性发展,要求科学家不应只是单纯的探索者,而必须扎根国家和产业发展重大场景。这种转变意味着科学家需要具备跨学科协作能力,将技术创新与国家、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尹西明将其称为“π字型人才”——既要有核心技术能力,又要具备广阔的行业视野和全球竞争意识。
在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专业研究生王志煜眼中,这正是技术创新与创业管理等选修课吸引众多理工科学生参与的原因。她坦言:“过去总觉得科技是冷冰冰的实验室数据,搞科研就需要坐得住冷板凳,但现在我重新理解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含义。”
类似的故事,也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演。不久前,邱雷指导的本科生张俊可和邱航在前往江西省景德镇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专业实践时了解到,我国在直升机某些关键技术领域仍主要依赖进口。这让他们意识到,在我国航空航天领域,还有不少关键技术尚未被攻克,并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学习成长方向。
“学习科学家精神,是不是必须要当科学家?”一名小学生曾这样问浙江理工大学“红信讲习团”的宣讲员。王琪解释说,这种精神是种子,可以在任何领域生根发芽,就像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5G信号连接山海、春晚机器人扭秧歌“出圈”……
周思琦希望自己也能成为那批“追光”的人。她说:“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真正的科学浪漫,不是面向星辰大海的遥远憧憬,而是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抉择,是一步步将‘不可能’变成‘可能’。”(见习记者 许子威 记者 任冠青)
【纠错】 【责任编辑:刘子丫】-
新华全媒头条丨西部脱贫地区“5年过渡期”一线观察
- 记者手记丨跨越“友谊关” 奔赴中越友好
- 全球连线丨马来西亚水果走俏中国中部市场
- 新华全媒+丨一周“靓”数
- 新华视点丨陕西宝鸡传统制造业转型观察
- 民生直通车丨扫码领“五险一金补贴”?假的!
- 文化新观察丨突破“爽感至上”,微短剧如何探索精品化之路
-
泼墨宣纸舞丹青
-
特色非遗“焕新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