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关村泛联院、中国移动研究院、北京邮电大学、TD产业联盟(北京电信技术发展产业协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联合承办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6G技术与产业创新论坛召开。
论坛以“探索技术趋势,引领产业创新”为主题,汇聚国内外6G产学研用权威专家与行业领袖,聚焦语义通信、6G与AI深度融合、多样化场景网络架构、星地融合等前沿方向,深入探讨6G前沿技术及产业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会上,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张志松表示,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继续发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优势,聚焦6G基础理论突破,加速6G技术创新进程,搭建技术验证平台体系,协同推进国际标准,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动6G技术创新发展。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产业促进二处处长、北京市海淀区科信局局长、二级巡视员何建吾表示,面向6G与人工智能交汇融合的变革性历史机遇,海淀区将持续强化区级政策和资源要素供给,全面升级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打造高效协同、充满活力的产业创新生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程建军表示,当前6G正处于技术研究向标准产业化的关键时段,中国移动愿携手各方共同攻克6G技术难题,加速6G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一是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加速一体化融合创新。二是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推动多元化产业发展。三是推动高效国际合作,凝聚全球化发展共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表示,北邮作为国家信息通信领域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在6G拔尖人才培养、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全面布局,为我国6G创新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未来学校愿与各方深入交流合作,为助力首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强国建设凝聚更大力量、作出新的贡献。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
发布6G“北京方案”,共建6G标杆城市
为进一步促进6G创新发展,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组织业界专家共同编制了《北京6G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白皮书分析国内外6G布局及发展态势,总结北京6G资源优势及创新成果,研判发展机遇并给出建议,为北京打造全球6G技术策源地及示范应用标杆城市提供战略支撑,为6G创新发展贡献“北京方案”。
携手伙伴发布成果,共筑6G生态繁荣
中关村泛联院作为北京市6G创新的重要枢纽平台,深度连接产学研用各环节力量,以构建开放创新的产业生态为己任,已成立6G通感算智融合创新开放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并与多家产学研伙伴携手开展 6G 研发。
中关村泛联院首席科学家、中国移动集团级首席专家刘光毅,中关村泛联院副院长、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许晓东共同发布了“携手共进,共赢6G未来”系列创新成果,集中展示在语义通信、终端测试平台、6G天地一体等方面的最新突破成果,为加速6G产业生态成熟注入强劲动力。
中关村泛联院首席科学家、中国移动集团级首席专家刘光毅
中关村泛联院副院长、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许晓东
高容错多视角沉浸式语义通信原型平台面向6G沉浸式业务需求持续提升,聚焦语义信息新维度与新层次通信方法,高容错多视角沉浸式语义通信原型平台突破多视角沉浸式视频传输中信源信道能力匹配难题,解决沉浸式视频业务在高丢包率环境下的传输难题,满足沉浸式业务对高容错、多视角在弱网环境的鲁棒传输需求。
多通道终端硬件仿真平台基于通用异构硬件处理单元,搭载高性能系统软件,实现无线通信系统的多样化功能,支持100Gbps高速数据接口、8个收发通道灵活可配置、多种频段无线前端接入,为产业伙伴6G新技术验证与联合创新提供灵活、高性能的基础验证能力,加速6G新技术研发进程。
全球首个无线环境知识库和信道大模型构建全球首个面向6G智能传输的无线环境知识库(WEKP)和信道大模型ChannelLM。WEKP涵盖70余种复杂场景知识,实现环境与信道精准映射;ChannelLM融合亿级参量Deepseek等架构,支持多场景泛化和多任务并行处理,显著提升信道预测精度,支撑6G通信系统从被动调整向主动适应环境转变,为6G“数字孪生、智能泛在”愿景奠定坚实基础。
6G天地一体高性能核心芯片是全球首次面向6G空天地一体的滤波器,采用高集成化、国产化、绿色化的设计思想,具备高平坦度、低插损,带外高抑制的设计特色,采用高散热设计和高带外抑制创新技术。
双频通感立体网络通过融合4.9G通感网和毫米波通感网的优势,构建了一个高效、可靠、智能的通信与感知一体化网络。通过双层网协同互补,可实现通感一体同时满足高精度应用需求。解决了复杂环境下的通信与感知难题,为智慧城市、无人机飞控、工业互联网等场景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汇聚权威专家智慧,共绘6G产业蓝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围绕“6G+AI的融合创新之路”做重要报告,报告围绕通信系统的智能化和简约化展开,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人工智能(AI)实现通信系统的熵减,即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变。传统通信系统在香农理论框架下面临诸多挑战,而AI的引入为解决这些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语义通信、同义映射等创新方法,提出了一种智简通信系统架构,旨在降低系统复杂度、功耗和成本,同时提升频谱效率和覆盖能力。他强调了AI与通信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6G技术在语义信息论等领域的突破,并呼吁在标准化、系统优化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继续探索,以实现通信系统的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WWRF Fellow Tony Quek以“6G中的人工智能原生网络”为题做重要报告,探讨了6G技术的未来愿景及其在新加坡的应用。他认为6G将如何与人工智能(AI)、云计算和绿色能源深度融合,以提供新的服务和更高的效率。6G将支持新的应用场景,如低空经济和自动驾驶,并需要新的网络架构和设备。AI将在6G网络中扮演核心角色,特别是在边缘计算和机器人领域。
中关村泛联院院长、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分享了“多样化场景驱动的6G网络”报告,为满足网络通感算智新能力需求,提出了智简内生6G网络构想。黄宇红介绍,智简内生6G网络通过“底座+内核+中枢”的架构,实现功能和资源的按需编排和组合。其中,“底座”实现通算融合的异构硬件资源池化和按需共享,“内核”负责通感算智融合的多维功能池化和灵活调用,“中枢”则实现跨域、跨要素的智能编排和协同优化。这一架构使6G网络成为聚合相关业务能力的“平台”,实现功能可插拔、网络可定制,供需动态匹配,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信息服务。黄宇红透露,中国移动携手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已经完成了高性能、高弹性6G云化资源底座的研发,并以此为基底进一步搭建6G智简内生原型系统,支持资源弹性扩缩、功能即插即用、应用算力敏捷适配,为赋能数智泛在应用和开放协作奠定了基础。
中关村泛联院院长、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
中国信科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无线移动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山枝,围绕星地融合移动通信技术与产业发展展开,重点探讨了6G技术的演进方向及其在解决5G未覆盖的广域稀疏需求中的关键作用。他提出,6G将通过星地融合实现立体全域覆盖,支持数字孪生、万物智联等新应用场景,并强调低轨卫星通信在稀疏覆盖中的优势及其与地面移动通信的互补关系。
中国信科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无线移动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山枝
诺基亚高级标准化负责人Balazs Bertenyi围绕6G架构的愿景展开。他认为,6G的核心价值将源于沉浸式通信、物联网、感知业务和基础定位等多元化应用,推动生态系统从单一设备向多样化设备转变。6G架构应遵循统一、简化、模块化的原则,注重可持续性、韧性和安全性。AI与机器学习(AI+ML)将成为6G的关键驱动力,优化网络运营、频谱效率和移动性管理。
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将加速形成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共识,为6G技术及产业合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交流平台,助力北京市6G科技创新和产业繁荣发展。
【纠错】 【责任编辑:周靖杰】-
新华全媒头条丨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6周年综述
- 新华全媒+丨小小油菜花 除了“美美哒” 还有这些“高价值”
- 新华视点丨春耕进行时 “智”造新图景
- 财经聚焦丨银发旅游专列激发“春日经济”新活力
- 追光丨跑马营养学,你知道多少?
- 国际观察丨美关税威胁令英国财政前景雪上加霜
- 专访丨美关税政策外溢效应冲击非洲经济
-
微纪录片丨春日绘新生
-
千年古寨 与茶共生
推荐阅读:
《中国商业医疗险发展蓝皮书》:一半保民会为家人投保,年轻保民满意度超70%
助力山区儿童学会自我保护 字节跳动公益启动“益童普法小课堂”
高通推出全新骁龙座舱至尊版平台和Snapdragon Ride至尊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