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通财经网

纳米尺上“搭积木”:中国科学家发现常压下镍氧化物具高温超导电性

  新华社深圳2月18日电(记者白瑜)由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院士领衔的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研究团队于北京时间2月1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线上发表研究成果,发现常压下镍氧化物的高温超导电性,为解决高温超导机理的科学难题提供了新突破口。

  超导好比电力高速公路上的“零能耗跑车”,电流通过时完全没有损耗,被广泛认为具有颠覆性的技术前景。超导现象自1911年被发现以来,寻找在常压下突破40K“麦克米兰极限”的更高温度的超导材料成为国际科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纳米尺上“搭积木”:中国科学家发现常压下镍氧化物具高温超导电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为薛其坤与研发团队在实验室(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针对这一挑战,三年来,由薛其坤院士与陈卓昱副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持续攻关,自主研发了“强氧化原子逐层外延”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在氧化能力比传统方法强上万倍的条件下,依然实现原子层的逐层生长,并精确控制化学配比,如同在纳米尺度上“搭原子积木”,构建出结构复杂、热力学亚稳、但晶体质量趋于完美的氧化物薄膜,这是氧化物薄膜外延生长技术的一次重大跨越,不仅为包括宽禁带半导体等各类氧化物的缺氧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还极大地拓展了高温超导等强关联电子系统的人工设计与制备。

  该研究成果在常压环境下实现了镍氧化物材料的高温超导电性,这一发现使镍基材料成为继铜基、铁基之后,第三类在常压下突破40K“麦克米兰极限”的高温超导材料体系。

  镍基超导研究是当前国际科学界的前沿热点,全球竞争异常激烈。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几乎同时也报告了类似材料体系中的常压超导电性。中美团队研究路径独立,实验相互印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团队全部采用国产仪器,发展了独特的强氧化能力薄膜生长技术,成功获得了晶体质量更高的薄膜材料,不仅实现了科学上的突破性发现,更为我国在超导乃至量子材料领域的长期自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薛其坤与研发团队在实验室进行高温超导研究(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纠错】 【责任编辑:谷玥】
    阅读下一篇:
      深度观察
      • 新华全媒头条丨频破纪录!“哪吒”何以“炼”就?
      • 新华全媒+丨“勇立潮头促改革”①:开放高地展新姿
      • 财经观察丨业绩回升!主动权益类基金年内表现亮眼
      • 追光丨这场举行了30届的赛事,被称为“国象高考”
      • 港澳连线丨在澳门寻迹“哪吒”
      • 国际观察丨德国大选:政党分歧深 组阁难度大
      • 行走拉美手记丨回到原点
      • 看各地如何“职”达春天
      • 印尼博主在重庆品“热辣滚烫”

              推荐阅读:

              上海:“车芯联动 ”探索芯片发展新模式

              专家学者共议构筑未成年游戏防沉迷有力屏障

              人保车险|被老司机们忽视的车辆损失险

              人保车险|车损险保障范围如何?

              人保服务|财产险三类保险的区别,你知道吗?

              助力山区儿童学会自我保护 字节跳动公益启动“益童普法小课堂”

              沉迷“抽卡”亟须纠偏,也应看到新兴行业的正向价值

              网络主播:从“乱花迷眼”走向“专业与责任”

              高德企业用车香港上线,率先实现内地与香港全覆盖

              聚酯开工季节性下滑 乙二醇供应压力或将再度回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