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十一”,除了各个电商平台推出的营销活动,“职业打假人”也成为热词。如今职业打假已成为一门生意,甚至衍生出了收徒、卖课等产业链。部分职业打假者还通过分享所谓“打假日入过千、月入过万”的经历,吸引人花钱“拜师”。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2023年共监测到2.4万个“职业索赔人”发起73万件索赔投诉,其中,以食品安全或食品质量为由的恶意投诉为22万起。这些高速增长的打假行为,不仅增加了司法机关的工作压力,也可能导致其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及时保障。
流量包装下的“职业打假”背离消费者维权的初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职业打假”并非是一个新名词,自上世纪90年代出现以来,一直被视为双刃剑。一方面,职业打假人通过揭露假货、帮助消费者维权,对官方监管形成了有效补充。另一方面,部分职业打假人滥用影响力,导致出现“知假买假”“靠打假牟利”等现象。近年来,部分职业打假人依托自媒体平台的兴起,通过投诉平台、来电来访等方式恶意举报,并借助自媒体账号扩大影响。更有甚者,在激进维权甚至“表演式维权”的同时,明目张胆地收取“保护费”。
事实上,社会各界“规范职业打假”的呼声早已引起重视。2019年5月到2019年9月,国家接连3次发文表态,打击通过恶意举报非法牟利的行为。今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台的《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2024年版)》(以下简称《重点举措》)提出,对利用投诉举报牟取不正当利益、侵害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要从严审查。《重点举措》还明确,依法规制职业索赔行为。依法发挥惩罚性赔偿对严重违法行为的社会监督作用。通过夹带、调包、造假、篡改商品生产日期、捏造事实等方式骗取经营者赔偿或者敲诈勒索的,不适用惩罚性赔偿,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移送公安机关,构成犯罪的则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面对短视频平台中存在的“职业打假”乱象,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也已展开了全链路治理,明确账号不得以所谓“揭黑”“揭秘”为噱头,发布虚假营销信息诋毁行业、商户或商品。今年8月,抖音平台颁布新规,规定账号不得借热点事件,仿冒、不当关联当事人与涉事品牌,或虚构所谓“大师”“专家”“传人”等身份,引发关注后不当获利。
网络治理“职业打假”应从源头梳理
“抖音一直强调记录真实而美好的生活”,抖音安全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平台会不断升级产品技术,制定新的策略,持续治理和打击利用不实信息蹭热后不当获利的行为。”
身份真实、内容真实、营销真实、流量真实,本就是互联网平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对于“如何更好治理职业打假不当获利”的问题,抖音给出的答案是“既治理身份内容营销流量,也治理不当获利”,从源头开始梳理造假者的利益脉络,既治标又治本,实现从“治理举措”到“治理观”的进化。
在严禁虚假身份和虚假内容的同时,抖音新规还明确规定,账号不得以所谓“揭黑”“揭秘”为噱头,发布虚假营销信息诋毁行业、商户或商品,尤其是针对食品安全、医疗健康等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领域,不得通过发布虚假营销信息营造恐慌和焦虑。另一方面,新规严禁通过对公开信息的简单搬运、抄袭和拼凑,在缺乏实际体验的前提下,发布虚构、片面或夸大的营销信息,不当引发关注后通过商品或服务推广获利。
抖音新规强调,账号不得通过批量发布无实质信息的同质低质甚至违法违规内容,诱导欺骗用户对账号及内容关注、点赞、收藏和分享。对于“假揭黑真牟利”,平台将处以包括但不限于封禁账号、收回直播和营利权限、抹除账号不当获取粉丝,以及清退违规账号所属MCN机构等。情节严重者,平台将向公安机关报案。
净化网络风气,理应穿透现象看本质,理应直面真问题、拿出真办法。之于此,抖音等平台守土有责,通过前后端发力全链路作为,再加上法律和政策层面的支撑,职业打假不当得利的治理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
【纠错】 【责任编辑:冉晓宁】- 新华全媒头条丨时间观里的大国外交
- 新华视点丨新型消费,催生哪些新机遇?
- 新华全媒+丨“林海生金”的创新发展之路
- 经济参考报丨树一个品牌 带一片就业
- 新华每日电讯丨浙江绍兴越城区:从“乌篷船”到“无人机”
- 秀我中国丨启用存冰!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冰建施工即将开启
- 港澳连线丨一次骑行跨越粤港澳,感觉怎么样?
- 送别,“诗词的女儿”
- “钢铁驼队”驰骋新丝路
推荐阅读:
10月24日乙二醇期货持仓龙虎榜分析:乙二醇期货后市是否能维持上行趋势